第一次收到杜甫来信的时候,远居庐山清修的李白,正要去淮南追随永王。
永王的幕僚来找他,说是节度使永王打算率军从江南出海,坐船直击燕北叛军之地。
李白听完觉得永王此人十分勇武,又有一腔热血抱负。
正逢国难当头,李白就打算去永王处做幕僚,顺手替永王写几首诗。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杜甫的来信。
杜甫在信中言说了长安种种,尤其说了燕王李世民如何亲自上战场,多次以少胜多大败敌军。
李白仅凭着短短几句就能想象到李世民当时是如何的英勇无畏,令他心驰神往。
于是李白断然决定赴长安,与李世民一道守国都。
就在他到达陇西准备东进长安之前,李白又收到了杜甫的来信,说是请他帮忙写关于回鹘借兵十万的诗词。
能以诗文作为平定天下战乱的利剑,李白立刻便大笔一挥,写下数首大唐借回鹘军十万骑兵大破敌军的诗,并且让自己的书童立刻将这些诗词抄录下来,往各处送去。
就这么在路上多耽搁了几日,等他进到长安城中,李白才知道李世民已经连夜出发去守太原了。
李白听闻之后,不禁摇头惋惜:
“可惜我来晚几日,未曾见到燕王征伐沙场、大败敌军的风采!真是迟了一步啊!”
好在即便没见到李世民,很快他就见到了杜甫。
时隔十几年,杜甫再次见到心心念念的太白兄,不禁十分唏嘘感慨。
十几年前,他和太白兄等人同游登泰山,当年众人皆是年轻意气风发,提笔作诗指点山河。
今日再见,二人却已都是垂垂老矣,风尘满面了。
一时间两人感慨良多,杜甫将李白请回自己家中,好好一叙这些日子长安发生的事。
等听完李世民在长安城中如何一次次智计百出降伏内外后,李白一日都不想等了!
他也不逗留休息,直接提剑便辞别杜甫离开长安,一定要追随李世民去太原守城。
如今的他已不似青年时候那般,还会想着大鹏一日同风起,然而他却依旧希望凭着自己之材,做他真正想做的事。
临别前,他对杜甫说道:
“几十年来,白从不曾实现过自己的抱负,今日虽我已垂垂暮年,若能一偿所愿,虽死无憾矣。”
就在李白北上前往太原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西行去往西京灵武。
临别之时,观音婢还特意追了上来,将自己连夜赶制的衣裳送给李世民。
“郎君此去,要记得按时吃饭,夜里加餐,定要照顾好自己。”
李世民握着自己亲亲老婆的手感动不已,当场就换下自己的外套,穿上了观音婢缝的衣服:
“我就喜欢这个颜色!穿着明亮好看!
还是观音婢懂我!”
【啊啊啊啊,我们历史频道正严肃着呢,啪的一脸狗粮就砸我脸上了!
还让不让我们单身狗活了啊呜呜呜!】
【妈呀,闪瞎我眼这亮闪闪的颜色?五彩斑斓黄灿灿的好像我家鹦鹉啊。】
【是二凤的眼睛坏了,还是长孙皇后的审美不太对?】
【不是哦,李世民的审美一直都这样,他就喜欢亮闪闪的五彩斑斓、颜色浓郁突出的那种…】
【就是他,把帝王常服定成明黄色!
二凤喜欢那种金银色铠甲,贴上金银薄片,日光一照亮闪闪的!铠甲下的打底服饰还是红色或者紫色的!
然后自己的马也是各种彩色!】
【好家伙,整个一非主流啊!二凤过潮了接受不了…】
穿得明艳怎么了?
他就喜欢明艳的亮色,和他的性格多符合!
李世民心底吐槽这些现代人不懂审美,随后又拉着观音婢的手一番依依惜别,最后上马前说道:
“观音婢放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不到下次见面的时候,我绝不换这身衣服。”
【啊啊啊,我磕生磕死的cp又发糖了】
【不对呀,长孙皇后都不知道李世民现在的尺寸,她怎么给缝的衣服还正正好?】
【上次李世民偷摸见观音婢,中间有一段时间不是没开直播嘛,肯定就是那时候两人偷偷量的!】
【什么?有这种好事不给我们看!二凤大大你太拿我们当外人了!】
【啊啊啊啊,好暧昧,肯定是两人私下见面,卿卿我我黏糊糊来着!】
这些后人是怎么回事?
朝堂问题一概不敏感,他的私人小事倒敏感得很,能给分析得事无巨细?
【唉呀,二凤大大你不懂了,我们后代人就是吃饱了闲着。
政治我不行,吃瓜第一名!】
这些后人…确实有够闲的,日子过得倒是当真很好!
倒是令人羡慕啊!
这样一路聊着,很快李世民就到了西京立刻进宫面圣。
李亨正在和李泌讨论谁来接管房琯的宰相,这时听见本该在长安城守军的燕王突然回到了西京,李亨便立马怒道:
“燕王!你为何无诏回京?私自做主离开长安你是何用意?”
这种问题可大可小,但是李世民太清楚这些当父皇的心中在想什么了。
毕竟他有过旧爹。
旧爹玄武门前就想借李元吉出兵杀了他,因此此时的李世民,根本不会低估新爹心中的忌惮和猜疑。
听完,李世民顿时扑倒于地放声痛哭。
这一哭,只把李亨、李泌等人都吓了一跳。
毕竟现在的唐朝已经不是唐初那个时候流行魏晋哭风了,现在流行的是唐风,男人已经不再轻易哭来哭去的了。
【哈哈哈,终于看到二凤哭了!话说史书记载二凤哭了几百次呢。
莫非是泪失禁体质?】
【哭包二凤可可爱爱,不过我觉得有时候是真情实感的泪失禁,有时候是演技派吧。比如现在】
【笑死,这演技估计是在李渊那里练出来的。】
【好一朵白莲花李世民啊!二凤大大技能真多啊!】
“父皇明鉴,儿臣只是听说要入太原的四万军队全数败走。但太原乃我大唐王兴之地啊!
若真的陷入贼子手中,他日我们祖孙数代人有何颜面面对祖宗?儿臣思来想去实在辗转难安,特来请父皇让儿臣去守太原!”
【没脸见祖宗不要紧?
祖宗亲自来骂你死后没脸见祖宗!】
【感觉二凤这是在阴阳怪气的内涵,但对方又完全听不懂哦】
李亨等人又不知道李世民的马甲,被李世民这么一哭,李亨顿时也极为伤心,哀叹一声。
他将李世民亲自扶了起来:
“你有这份孝心,自是极好的。长安有郭子仪和太子在,应当也是无妨,既然如此,朕便准你去太原。”
只是此时房琯刚把四万军队败完,大唐实在找不出更多的人手了。
李世民当然看出了李亨的犹豫,立刻说道:
“儿臣听说颜真卿颜大人昔日于河北召集义军,故而儿臣想请颜大人与儿臣一道去太原。
颜公美名天下传,以颜公之名沿途或可收拢义军。”
河北被叛军攻陷后,颜真卿从河北撤出来到灵武,被封为御史大夫。只可惜很快就因为直言敢谏,得罪宦官集团被贬。
如此人才,既然这个混账重孙不用,那当然就要拉到他这个做祖宗的麾下。
这两个要求都合情合理,李亨便都允了。此时,李世民目的达成,又请他允许自己和韦家之女的婚事。
李亨沉思片刻。
三郎之前的未婚妻在临出嫁门前一日忽然暴毙,不知从哪来的谣言说是三郎把人吓的,因此三郎一直就没有再娶正妻。这确实不好。
“你也老大不小了,也是时候该娶个正妻进门了。
可是朕听说韦述之女早已许有婚约?”
李世民早就已经和朝中的韦氏一族打过招呼了。
譬如曾经玄宗的宰相韦见素如今被李亨淡出权力中心,韦氏一族当然愿意与他联姻。得到回复后,李世民又写信道歉并授意男方主动提出退婚。
“儿臣对韦家小妹一见钟情,定是非她不娶,若是娶不到她,儿臣宁愿这辈子不成婚了!”
李世民的话听起来像是孩童赌气之言,倒是把李亨听的一笑:
“三郎现在都能领兵打仗了,脾气还和幼年时一样。
好了,朕之后会去问韦氏一族,他们若也同意,朕就给你赐婚。”
“多谢父皇!”
订婚之事基本板上钉钉,李世民高兴,当场便笑了出来。
李世民走后,李亨感叹自家三郎喜怒如孩童,但是正因如此,心下却对李世民放心不少。
“三郎这性情,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倒是越来越天真纯粹了。
不过,倒也是件好事。”
弹幕观众因为李世民天真纯粹,笑得满屏找头。
李世民则是已经坐在李泌的府邸中悠闲地饮了杯清茶,等着李亨这位大名鼎鼎的幕僚归来。
【李泌还真有点传奇色彩。这人是修道的。玄宗临危受命,但他却拒绝做官,只当幕僚,但却出了不少挺有用的主意。】
【总体李亨是很信任李泌的,只是李泌这个人不争,之后他就被宦官势力排挤,然后自己退隐离开了。
不过之后代宗、德宗两任帝王又先后启用他给自己出主意,算是三代帝王智囊团了。】
李世民正看到这里,一身青衣白袍的李泌回到家中,见到李世民在此,不禁有些惊讶。
正要寒暄几句,便听李世民直言道:
“先生大才,不作宰相,实在是对不起我大唐百姓啊。”
李泌淡然婉拒:
“燕王谬赞,修道之人志不在入朝为官,泌生平并不图权为利。”
“先生不图名利固然清高,但如今天下已乱,朝中佞臣当道,先生能为之却不为之。听之任之,放之逐之,天下百姓何安?
先生又于心何安!”
这话算是骂得很重了,李泌一个修道之人都觉扎心:
“殿下到我府上,莫不是就是为了骂我一顿吧?”
“我只是想请先生出山为相,制衡当朝权宦。待到他日山河太平,百姓安居,先生再淡泊名利离去。
那时如张良一般归隐修仙,才不失为天下佳话。”
李泌长长叹了口气:
“泌欲学子房又如何?只是…”
“只是我父皇不是刘邦,他没有汉高祖那般果决善断、知人善任是吗?”
哪怕是清修之人如李泌,也被李世民这般敢说话惊到了。
“燕王请慎言。”
然而李世民不仅不慎言,还和刚见一面的李泌直接推心置腹,交浅言深。
他自来熟的让人给他们二人上酒,然后一饮而尽笑着说道:
“天下若无明主,纵使张良出世又有何用?
故而不是父皇希望李泌为相,而是孤希望先生为我出山,入朝为相!”
【妈呀,二凤大大你也太敢说了吧!我一个现代人都听懂了!
这是打算自己干的节奏啊!】
【李泌现在的内心:不是兄die!咱俩又不熟,才第一次见面你说这么多是拉我作死吗?
你没事吧?没事儿吃个溜溜梅憋说话了!】
李泌面上虽然不显,但心里真的要裂开了。
有一瞬间,李泌确实想用糕点堵住李世民的嘴,只不过修道之人的涵养,让他还是深吸了口气,努力平静下来问道:
“如此野心勃勃,殿下就不怕我把今日之话告诉圣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