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馋猫吃饭了,姐姐晚点再来陪你玩。”辛月便和辛盛一道出去,被辛盛抓去上课了。
屋里只剩辛长平和个不懂事的辛年,宋氏一边给辛年喂奶,一边说:“明日他们若来,你便带他们来我房里,日后便是不来往了,有些话我也得跟他们说清楚。”
初四这天是个晴朗无风的好天气。
今天辛年要被抱出去见客,辛姑母按宋氏的指挥,从衣箱里翻出了一身红通通的绣满福字的小儿衣帽,两人一块帮辛年换上。
辛家的人天还未亮就从长河村出发,一大早就来了县城。
他们一共驾来了两辆驴车,辛家这个小院子可塞不下,只好暂时栓在院外墙边的树下。
辛月的阿爷、二叔一家子、三叔一家子全都来了,族长也带着妻子、孙子提着礼品来道喜。
辛月给众人一一见礼,之后就忙着跑进跑出的给大家端蛋茶,辛姑母磕鸡蛋的手都要出残影了。
这些都是至亲的人,这个塞把糖,那个给把钱的,一会辛月怀里就被塞了个满满当当。
尤其是两个婶婶,拉着辛月扯进怀里搂着就不放人了,自从辛姑母来了,辛月顿顿吃得满意,很快就吃得圆润了,看着一点没有刚病好的虚弱样子了。
两个婶婶把辛月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个遍,才满意的点头说:“还好,月娘这脸色瞧着红润,没伤了底子。”
坐月子是不能出屋的,宋氏只在屋里待着,把辛年交给辛长平抱出去给家里人看。
一圈人围着逗弄夸奖了半天,辛丰收瞧这小子不怕生,便手痒的从儿子手里抱过了小孙子,问辛长平道:“老大,可给孩子取了名字?这小子瞧着有出息,不怕生,腿脚也怪有劲儿的。”
辛长平翻了不少书,圈了不少字,竟没寻到一个满意的,便觉得宋氏取的名挺好的,就说:“本是您儿媳给取了个小名叫年哥儿,儿子也想不到更好的,便就叫辛年了。”
“辛年,这名字不错,是个好兆头。”辛丰收也点头认了,一旁的族长便说回去便把辛年的名字记到谱上。
辛年被抱着见了一圈人,打起了哈欠,辛长平就抱着辛年招呼辛月一块儿回宋氏屋里,叮嘱她说:“今天家里忙乱,月娘帮爹爹看顾着你娘亲和弟弟。”
今天辛盛在外面招待堂弟和族弟,辛姑母则要做一大桌子席面,忙得不可开交,还好今日胡大娘便收假来上工了,不然还真忙不过来。
郭玉娘自告奋勇的要帮辛姑母在厨房打下手,便只辛月一个闲人,辛月自是连连点头,说:“爹爹放心吧。”
等辛长平出去陪客,宋氏把辛年放下哄睡了,轻声问辛月:“你阿公、舅舅他们还没来?”
辛月瞧着宋氏平静的面色,看不出她的情绪,便只小心的说:“刚刚在外边时没瞧见呢,现在不知道来没来。”
昨日里听了一嘴阿公的八卦,辛月晚上半天都没睡好,想不通这阿公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
按原身的记忆,辛月这阿公原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阿婆则是家中独女,阿婆的爹娘便收养了阿公给阿婆做童养夫。
阿婆的爹娘本来在府城开了个小针线铺子,后来赶上一场时疫,双双染上了重病没救回来。
家里的银钱都看病花销了出去,铺子也无法经营,那时阿婆和阿公都才十岁出头,两个小人坐吃山空,很快就养不活自己了。
后来经人介绍,去了大户人家签了十年的短契,阿婆因为有针线活的底子,被安排进了针线房,机缘巧合得了一个没有子女的绣娘看中,被传授了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
阿公则因为机灵善言,去了少爷屋里当小厮。
后来十年契约满了,阿婆为了感谢绣娘的传艺之恩,把历年积攒的月钱大半都给了绣娘养老用。
原先是定好了,阿婆家把阿公养大,他便做阿婆的赘婿,谁知阿婆的爹娘半路走了,这话便也不作数了。
他倒是愿意和阿婆结为夫妻,却不肯做赘婿了,只让阿婆嫁给他,生了孩子要跟着他姓宋。
阿婆在世间也没什么亲近人了,只有阿公这一个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亲人,要离开他也不知道能去哪儿,便同意了。
阿公在少爷身边十年,也混成了小管事,手里有些积蓄,便提议找个小地方重新盘个铺子,做绣庄生意,他们才搬来了潍县的清水镇。
按理说阿公阿婆两人之间,既有恩,也有情。
阿婆去世的时候阿公也曾伤心欲绝,再说孙子辈都该娶亲的年纪了,也不是非得续弦不可。
辛月怎么也想不通,这阿公为何搞这一出夕阳红、第二春,还要瞒着宋氏。
她琢磨着宋氏心情肯定不好,便想着找些别的话题聊聊,转移转移宋氏的注意力,便主动向宋氏请教针线。
正好身上的衣服不知道什么时候挂到何处,袖口那裂开了一道小口子,便举着袖子问宋氏道:“娘亲,这个好缝吗?你教教我自己缝着试试。”
宋氏本就有意教女儿针线活,便让辛月拿了针线筐子过来,教她穿针引线,见辛月顺利的穿好了针线,还打趣般的夸了句:“长了两岁手是没那么笨了,不像前两年穿个针扎破自己的手哇哇哭了。”
“娘亲!”辛月一边控制自己尽量表现得像个初学者,一边为自己辩解道:“那时我还太小了嘛,见着针害怕。”
宋氏听了直笑:“你现在不小啦?”
“那是,我现在可都是姐姐了,咱家我可不是最小的了。”辛月逗趣的哄宋氏。
“是,是,是。”宋氏笑着瞧着女儿,忍不住摸了摸女儿秀美的脸蛋。
日日在一起没注意,这仔细瞧瞧,便发现女儿确实长大了许多,宋氏先是为女儿长大高兴,但想到要不了几年,就要亲自把宝贝大的女儿送出嫁,又有些不舍难过。
刚生产的妇人本就容易情绪化,便忍不住把辛月一把抱进怀里,说道:“月娘还是慢些长大吧,在家里是全家都宝贝的姑娘,以后长大了出嫁,就得做替全家操心操劳的主妇。”
辛月搂住宋氏安抚道:“那我长大了不出嫁,就留在家里永远当娘亲的宝贝。”
“尽胡说。”宋氏拍打了一下辛月的背,没用什么力气,说她:“留在家里当老姑娘是什么好事啊?招人笑话。”
辛月佯装躲避的说:“娘亲真是的,又说舍不得我,又嫌我碍眼。”
宋氏被逗得笑了起来。
洗三的仪式一般都是在午食前,举行完仪式后便开宴,眼见着时辰渐晚,给辛年接生的王婆子都到了,在外边吃上了蛋茶,宋氏的兄嫂才姗姗来迟。
宋氏的哥哥和辛长平打过招呼后歉意的说道:“妹婿,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来迟了,今早才从岳家回来,收到信就赶着过来了。”
辛长平自然摆手说:“无事无事,来了就好,仪式还没开始。”
宋氏的哥哥把手里拎的两提纸包递过去说:“我那小舅子前些时日跑了趟云洲,给我们带了些那边产的上好的赤糖块和桂圆干,特意带些来给锦娘补身。”
辛长平接过来替宋氏道谢。
宋氏的嫂嫂肩上挎着个布包裹,没有交给辛长平的意思,只说:“锦娘可好,我替夫君和公爹去瞧瞧她。”
辛长平闻言便带了徐氏去见宋氏,虽是亲兄妹,但宋氏的哥哥也不好进产房,便等在外边。
等辛长平出来,便带着宋氏的哥哥去和辛家的人见礼。
辛月对徐氏喊了声舅母,搬了个坐墩请徐氏坐下。
徐氏淡淡的瞧了眼辛月,应付式的问了句:“听说你前些日子病了,可好了?”
辛月说:“已经好了。”
徐氏便点点头,说教道:“姑娘家还是要在家待着,别成日里出去疯玩,冬日里还跑出去吹风,惹场风寒浪费了家里多少银子,你兄长的束脩都花不够了,还惹得你娘去找我们借钱。”
给辛月听得嘴角直抽抽,再是没想到这个舅母对晚辈没有一点爱护之心,不说嘘寒问暖,还当面冷嘲热讽上了。
顾忌着宋氏,辛月强忍着没反驳回去,只用力的掐着掌心忍着怒气。
宋氏却听不下去了,本来女儿生病,兄嫂就没有任何帮衬,不闻不问也就算了,只当白做的舅舅舅母,哪想到嫂子还跑来当面教训起自己女儿来,好像月娘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似的。
宋氏同徐氏自来关系便一般,未出嫁时在家就处得不好,常有口角,便直接出言怼了回去道:“嫂子这话说的,哪家的小娘子是天天被拘在家里的,便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也还同手帕交出门踏青游街、办茶会花会呢。”
“我可是好心帮你管教一下月娘,姑娘家最怕爱玩日后玩得心野了,你们这么宠着她,瞧这回不就害得盛哥儿交不上束脩了。”徐氏便把眼神从辛月身上挪开,移到了宋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