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后,像是又降温了,天空灰蒙蒙的,厚重的云层堆积在天际,阴沉得厉害。
官兵们并没有让灾民即刻动身,而是又招来昨日的几个妇人,继续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忙碌。
妇人们手脚麻利地添柴、往锅中放麦加水,没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粥香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引得周围的灾民们不住地咽口水。
脸上带着刀疤的官兵目光从灾民们身上扫过,他朝后挥了挥手,随后一名身材魁梧的官兵大步走到前方。
“有没有会写字的,站出来!给一把粟米!”
他的声音高昂洪亮,如惊雷般回荡在空旷的集市,引得灾民们纷纷抬头张望。
宁竹站在人群中,视线落在官兵们手中拿着的纸笔上,心中暗自猜测:
大概是用来做登记,将灾民的信息都问清楚,方便后续安置,没准还会按每户分配住处。
听见官兵的话,宁竹倒是想举手报名,可奈何这真是知识盲区。
原本宁父宁母是想送原身去读书习字的,可原身刚到年纪,家中就接连发生变故,于是上学一事就此搁置。
后来原身跟着宁松认了些字,可惜没教多少宁松就离开了,而宁竹才刚来这里不久,还没来得及学会这个时代的文字,更是个实打实的文盲。
她光靠着脑海中原身的记忆,认和读倒是没问题,不过写字就不行了。
半文盲真的很多事都做不成,宁竹琢磨着,有时间还是得学学认字、写字。
季元武因着在铁匠铺做许多年工,也曾学几个字,只是写得不大好看。
不过当下普通百姓大多都不识字,都这个时候了,会写字已然很不错,他就接过纸笔应征上岗了。
恰好被分配给了那个刀疤脸官兵。
对方扫了季元武一眼,随后指了指旁边的桌子,示意他开始登记。
季元武躬身点头,走到桌前坐下,动作略有些生疏地拿起笔,根据官兵的要求,挨着一户户做记录,大致询问灾民们的姓名、籍贯和成员信息。
这样一户户终于问到了季家和宁家。
宗明川对昨晚的事情记忆犹新,无论是胆大的宁竹,还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卞含秀,亦或是人高马大的季元武,他看着都十分眼熟。
当询问时,他听说两家人中,只有一个在书院上学的孩子没在时,不禁多看了几眼。
留意到他们都没有受伤,连油皮都没破,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面上都不见丝毫狼狈惶恐,还有那准备充分的手推车和背篓,都让这家人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季元武弓着腰适时开口。
“老爷,这是拙荆和小女,”他说完,又指着宁竹两姐妹道,“这是我的两个侄女儿,可否请老爷行个方便,将我们两家安排在一起。”
这是昨晚两家人商量好的,也是季家夫妇想要照顾两个孩子。
见状,宁竹也仰头,露出天真的模样,脆生生地开口道:“官兵老爷,家中只有我和妹妹了,我们不想和季叔他们分开,求求您。”
宗明川只是低头看了宁竹几眼,又看见紧挨在她腿边,显得怯生生的宁荷,没多说什么,微微颔首,算是答应了。
宁竹刚才说话时,手中还捏着半块碎银子,心想如果不行,或许可以试试其他法子。
没成想,她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对方就同意了。
两家人连连道谢,恭恭敬敬送走了人。
宁竹对于这群官兵又有了新的认识,外表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却出乎意料地好说话。
等做完盘问登记后,官兵们开始组织灾民出城,出城的好些路都被掩埋了,时间紧迫,只临时清理出一条小路。
路程时间被拖长,再加上出城的人数众多,灾民们从天亮就出发,硬是到了晌午才到落脚的破庙。
这个时代可不比现代,士兵不是会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现在的官兵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是实打实的“官”。
百姓们对官兵心存畏惧,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生出反抗之心,那些舍不得家业的人,对撤离出城也不敢提出异议,即便有些小心思,也被官兵腰间的长刀给震慑了回去。
是以,出城的路上没出现什么大波折。
宁竹想要再多了解了解这几个官兵,路上见缝插针地问着卞含秀和季新桐,试图从昨夜短暂的交流中,大致摸清官兵们的脾性。
季新桐胆子小,再加上还是个未出阁的小娘子,与那几个官兵没什么交流,只是给母亲搭把手递了几碗粥水。
那些士兵没做出什么逾越的行为,就算是有也被那个看起来最凶的刀疤脸制止了,此外,她还说道那些官兵手背上都有或大或小的狰狞伤疤。
相比于季新桐,卞含秀知道的消息更多,她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借着做饭的机会,也打听到了一些信息。
她告诉宁竹,以后这五个官兵就专门负责他们这一片的人,之后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他们,不管是领救济粮,还是招募灾民做工都绕不开。
领头的那个刀疤脸官兵不知道具体姓名,只知道姓宗,底下的人都叫他“宗伍长”。
宁竹对这个华夏历史上不存在的时代不了解,但总归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像是“伍长”一职,她大概知道一点。
算是军中最的小头目,手底下管着五名士兵,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他们的日常训练等事务。
昨晚的救济粮和干净的水是由其他官兵运过来的,宗伍长清点完数目之后就直接给了卞含秀并其他几位帮忙煮粥的妇女,并未私下克扣。
这些官兵话不多,卞含秀知道的也就这些,具体他们是哪里的兵她也不清楚。
收集到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了。
宁竹冷眼看这些官兵,他们绝非衙门里那些酒囊饭袋可比,走路时步伐稳健,下盘扎实,显然是习武之人。
周身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哪怕没经历过战争,也绝对是见过血的人。而且,官兵们对那个宗伍长服从性很高,看得出有较为严明的纪律。
这些官兵应是军中之人,就是不知道是从哪里调遣来的。
看样子,灾民们上头应该是不会轻易换人,这是件好事,宁竹深谙“熟人在好办事”的道理,心中盘算着可以看情况接近他们,打好关系。
且说一行人到了破庙之后,说是破庙,还真就名副其实,庙宇整体已经塌了半边,莲台上的菩萨跌进泥地里,被掩埋在废墟中。
庙里住人肯定是不行的,灾民们只是以这里为中心,散开安置。
在地动前,宁竹曾经来过这里,她记得周边地势宽阔,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河,起码基础的水源问题解决了。
这里距离宁竹当初跟张德明父子交易玻璃珠的小树林也不算远,生火取暖做饭的柴火也是不缺的。
最大的两个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避灾地点,只是除此之外,其余的问题只能靠灾民们自己解决了。
宗伍长没忘记答应过的事,派了位官兵将两家人安置在一起。
宁竹人小言轻,别人也不会将她放在眼里,有些事情只能由身份最合适的季元武出面。
宁竹偷偷将手中准备好的碎银塞进季元武手中,暗示必要时候还是得使用“钞能力”才行,想住好点的地方,总不好一毛不拔。
季元武自然是不会要的,可是也不能在官兵眼皮子底下推拒,只好暂时收下。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果然不假。
季元武将银子私下递给那位官兵时,对方没有义正言辞地拒绝,而是直接收下,动作之熟练,想来这种外快没少收,也是在领头的官兵允许的范围内。
带路的官兵面无表情地收下银子,没有许诺什么,不过办事很靠谱,宁竹他们分到了一个较为清静背风的位置,地方不算大,不过够用。
最大的优点是——离那些官兵的驻扎地比较近,无形之中能减少很多麻烦。
宁竹不怕官兵收这钱,怕的是他们不收,收下这钱,就证明好些事有了操作的余地。
比如,打听城内其他地方的情况、官府接下来的打算、还能请他们帮忙留意季新承的行踪。
不过这些现在还急不得。
总算是安定了下来,虽然只是暂时的,但众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明明距离地动才过去了一夜,却像是已经过了好久,大家都累得不轻。
可是天色越来越暗,空气中都带着水汽,再过不了多久就要下雨了,他们没时间休息。
季元武本来想将碎银还给宁竹。
可后者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秀姨季叔,我和妹妹还要麻烦你们一段时间,哪能次次都让你们出钱,你们放心,我手里暂时不缺银子,不会打肿脸充胖子的。”
她死活不肯收回去,季家夫妇无奈也只能收下了。
众人还不知道要在这破庙周围停留多久,趁着雨还没下起来,抓紧时间做事。
今天要搭灶台生火做饭,还要修出一个适合的住处,不用多好,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最重要的是要方便活动,至少如果再发生地动一次,能让他们第一时间逃跑。
宁竹上辈子有过在野外生活的经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简易帐篷,正好她找到了一块油布,这样一来,起码今晚不用担心淋雨。
她在季元武去砍柴时拉住了人,请他多带些高大粗壮的树干回来,后者欣然答应了。
季元武走后,宁竹和季新桐一人抱着一个陶罐去打水,卞含秀留下来打扫空地,宁荷跟在屁股后面帮忙清理着地上坚硬的小石子。
这会儿大家都还在适应新住处,在河边打水的人不算很多。
季新桐看着湍急的河水,皱了皱眉。
“这水......”
不怪她迟疑,地动才刚刚过去,原本清澈的小河此刻裹挟着泥沙,变得浑浊不堪,河面上还漂浮着断裂的树枝,水流湍急跌宕,拍打在岸边,顿时溅起高高的水花。
肉眼看着着实不像是能用的样子,要是往日用来扫洒都觉得不干净。
宁竹面色如常,只是多看了两眼不远处的那片芦苇,收回视线道:“附近只有这一个水源,水还打回去还得静置一段时间,烧开之后才能喝。”
季新桐叹了口气,他们算是过得不错的了,眼下实在是没有挑剔的资格。
“那我们快些,打完水早点回去。”
河面看着急,实际并不深,季新桐捋了捋袖子,蹲下身伸长手臂,扶着陶罐去接水。
宁竹也跟着蹲了下来,突然,她看到河底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
她目光一凝,换成单手抓着陶罐,另一只手拾起被河流冲上岸的一截树枝,眼神牢牢锁定在土黄色的水中,静静等待什么。
一旁的季新桐注意到她的动作,下意识开口问道:“小竹,你这是——”
话还没说完,宁竹就发出轻轻“嘘”声,示意她先噤声。
季新桐不明所以,不过看她严肃的神情,还是安静下来,连呼吸都放轻了,扶着陶罐的手臂一动不敢动,生怕打扰到她。
宁竹看准方向,将力气集中在手臂,猛然将手中的树枝投掷向河底的石缝中。
树枝进水几乎没发出什么声音,但下一秒,河面就泛起重重的波澜,有什么东西在地下疯狂扭动着,却又挣脱不开。
季新桐瞪大眼睛。
宁竹手疾眼快地将树枝从河底拔了出来,上面赫然穿着一只还在摆动尾巴的大黑鱼!
树枝完全穿过它的身体正中,任它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痛得鱼嘴巴一张一合。
宁竹特意将鱼拿开一些,避免吓到季新桐。
平日里不难看出,卞含秀夫妇是将女儿娇宠着长大的,她以为季新桐恐怕会被吓到,谁知她扭过头时,却看见了对方仿佛闪动着星星的眼眸。
“你好厉害小竹!可以教教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