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侯世子遇刺重伤昏迷的消息,在南州各界掀起轩然大波。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人议论纷纷,猜测背后缘由。
一说他在画舫中与人争风吃醋,遭了毒手;
一说兄弟阋墙,世子尚未成亲,膝下无子,真有个三长两短,爵位花落谁家?
有人感叹世子命运多舛,自幼体弱多病,难承忠勇侯之威,恐宋家军日后无主。
有人怜惜世子年少未娶,可惜了他那张风华绝代的容颜。
宋昭将这些小道消息付之一炬,日日派人催促府衙缉拿真凶,然后盯着画舫、镜花楼和梨香园,看看谁最先沉不住气。
得知她重伤昏迷后,南州世家或明或暗地派人送来珍稀药材与名贵补品,一时间,门前车马络绎不绝,礼单堆积如山。
而侯府延福堂内,气氛凝重。
老夫人齐氏阴沉着脸坐在榻上怒骂,“外头的风言风语好听吗?平时在家怎么横都行,出去还是要张脸面的,老四还在京中做官,兄弟阋墙争产的名声传到京都,你们就不怕庞氏来人吗?庞太傅门生故吏遍地,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侯府。”
二房的夫人姜氏眸底一闪,庞太傅可是宋昭的外祖父,即便故去多年,在朝中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只要庞氏还在,大房的侯爵不可撼动,便低着头没有接话。
三房的夫人小齐氏是老夫人本家的侄女,劝道:
“姑母,您且消消气,这些疯话绝非我们府里传出去的。不过是些好事之徒捕风捉影、搬弄是非罢了。什么争风吃醋、兄弟争产,这些闲话哪家哪户没有?
说到底,还是世子平日里不够争气,若是没有那纨绔的名声在外,旁人又怎会借此大做文章,编排出兄弟争产这等难听的话来?再说了,府里上下谁人不知道,老夫人最疼世子。何必为这些闲话伤了身子?”
姜氏淡淡瞅了小齐氏一眼,心中鄙夷不已,惯会说好话哄人,也不看看自家儿子什么德行,就算没了世子,也轮不上你家承袭爵位,论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们二房。
小齐氏一门心思打着小算盘,袭爵肯定轮不到他们三房,大房如果没有了世子,二房精明强干,肯定会以长幼有序相争,四房深得老夫人宠爱,又在京都做官,手中宽裕,只有他们三房,靠着侯府过活,一丁点好处也捞不到,还要看掌家的姜氏脸色。
“姑母,外头的风言风语虽不堪入耳,却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世子至今未成婚,膝下无子,若真有个闪失……这百年基业,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姑母,您素来深谋远虑,此事关系侯府存亡,还请您早做打算,未雨绸缪,方能保我侯府百年安稳啊!”
小齐氏言辞凿凿,神色凝重,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仿佛字字句句皆是为侯府百年基业着想。
姜氏微微蹙眉,心中暗自冷笑。妯娌多年,小齐氏是什么样的人,她再清楚不过。这等无利不起早的性子,怎会平白无故为侯府操心?她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警铃大作。
老夫人哼了一声,“先前相看的人家,都嫌世子顽劣,这马上都十八了,南州哪还有好人家的姑娘家,门第太差的,说我这个继祖母偏心,门第上等的人家,看不上他那等喝花酒,逛青楼,包妓子的行径。”
“姑母,眼下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既然外头有这般传言,不如尽快为世子安排婚事,一来堵住流言,二来为世子留后,三来婚事添喜,兴许还能冲一冲,让世子早日醒来。”
“中等人家的姑娘寻不到,次等的人家总还会有的,就说万家的姑娘,家世人品都不差,年纪也相当,姑母考虑一下?”
姜氏心里咯噔一声,顿时明白了小齐氏的用意。这万家的姑娘可不就是大齐氏的女儿,大齐氏当年看中万家郎君长得俊,自甘下嫁到商贾之家,什么门第,哪有门第?
兜兜转转,小齐氏竟还是打着家产的主意!若是万家姑娘嫁给了世子,日后府中事务岂不成了三房说了算?当真打得一副好算盘。
姜氏面上不露声色,只淡淡道:“弟妹倒是费心了,只是世子婚事非同小可,还需门当户对的好,恐引来非议。”
小齐氏顿时气得脸红,这不明晃晃说她姐姐的家世差吗?可人家万氏富贵啊,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珍馐美味,戴的是珠光宝气,哪里就差了?张口就想顶回去。
姜氏不等她开口,直接搬出了庞太傅,“若婚事门第不显,庞太傅家会答应吗?庞氏根基在京都,南州是鞭长莫及,可四弟在京都做官,弟妹就不怕影响四弟的官声吗?”
“老夫人,儿媳不是那个意思,”小齐氏急忙辩解,四房是老夫人的心头肉,轻易碰不见得。
“儿媳只是看流言不像话,想着为大房留个后,为咱侯府着想啊,姑母~”
“行了,不会说话就别说!”老夫人眉头紧锁,声音冷厉,毫不留情地斥责了小齐氏一句。随即转过头,看向姜氏,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与不满:“你也别杵在这儿了,好好查查是谁在背后嚼舌根子!连个家都管不好,这就是你们姜氏大族的气派?平日里出去走动,但凡你多留个心眼,世子的婚事也不至于拖到如今这个地步,闹得两头不痛快,你倒是心安理得!”
姜氏面皮涨得通红,心中既委屈又愤懑,却不敢有半分反驳,生怕一句说不好,老夫人胡搅蛮缠起来,闹得阖府上下不得安宁 ,眼下正是女儿议亲的时候,万不能传出不好的名声来,只得咬着牙告退。
见姜氏走远,小齐氏一屁股坐在了老夫人身边,嬉皮笑脸哄道:“姑母,万姑娘行不行啊?我姐姐还等我回话呢?”
“说吧,万家给了你多少好处?”老夫人一眼看透了小齐氏。
“哎呀,姑母,”小齐氏娇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委屈与讨好,“我那可是真心实意为世子着想啊!什么好处不好处的,咱们都是一家人,难道我还能害了世子不成?将来万家若真有那个造化,飞黄腾达了,咱们齐家不也能跟着沾光吗?总比那姜氏强吧,整日里阴阳怪气的,摆着一张冷脸,好像谁都欠她似的。哼,不就是仗着自己是姜氏大族的嫡女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老夫人听了,眉头微微松开,虽未直接表态,但眼中却闪过一丝赞许。她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语气淡淡:“你倒是个明白人,知道为家里着想。不过,话虽如此,行事也得有个分寸,别让人抓了把柄。”
小齐氏见状,心中一喜,连忙点头应道:“姑母放心,我自有分寸。”她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这边姜氏冷着脸回到自己房里,二姑娘宋方仪过来请安,见母亲眼中泛红,问起了因由。
宋方仪微微一笑,语气温婉而从容,抚了抚姜氏的手背,柔声道:“母亲,您先消消气。依女儿看来,这事儿倒未必是坏事。三叔母家不是有个万表姐吗?可咱们家也有姜表姐啊。无论是门第家世,还是人品才貌,姜家都远胜万家。即便是姜家的庶女,也比他们万家的嫡女强上许多。母亲何必为此烦心呢?”
姜氏眉头渐渐舒展,脸上的怒意也消散了几分。她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你说得倒也有理。只是你表姐那性子,怕是难成大事。”
宋方仪轻笑一声,眼中透着自信:“母亲放心,姜表姐虽性子冷了些,但心思细腻,行事稳重。只要咱们稍加点拨,她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再说了,有母亲您坐镇,谁敢不听话?”
姜氏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拍了拍宋方仪的手:“好,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若是办成了,母亲定不会亏待你。”
这时丫鬟来报,说巡检使赫连大人递了拜帖,老夫人请姜氏去延福堂一趟。
宋方仪忽地站起身来,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母亲,您快去忙吧,我去看看宴哥哥醒了没有。”话音未落,她匆匆行了一礼,转身快步朝世子的淮竹院走去。
……
宋昭实在没有想到,刚放出自己醒来的消息,第一个上门的居然是赫连信。
赫连信长她三岁,自幼勤学苦练,文武双全,不仅精通兵法谋略,更熟读经史子集。年纪轻轻便在府衙中担任巡检使一职,掌管一方治安,行事果决,手腕凌厉,深受上司器重,前途无量。
这么好的儿郎,因祖父昔年一句戏言,竟成了宋昭的未婚夫。
宋昭面对赫连信,内心深处有种难以言喻的别扭。
十岁之前,她与赫连信的交集寥寥无几,记忆中他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眉宇间仿佛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愁绪,像是一幅淡墨山水画,疏离而遥远。
十岁之后,她不得已成了世子,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与他多些接触,却没想到他随叔父游历,再相见时,他成了威严凛然的巡检使,而她成了不学无术的纨绔,渐行渐远。
许久未见,宋昭心中有点忐忑,躲在窗后偷偷张望。
赫连信踏着青石小径缓步而来,步履从容不迫,每一步都仿佛丈量过般沉稳有力。玄色长袍随着脚步摆动,更显身形修长挺拔。阳光透过树梢洒在他肩头,为他冷峻的轮廓镀上一层淡淡的光晕,却掩不住他眉宇间那股与生俱来的冷峻与疏离。
“信哥哥——”
宋方仪一袭红色衣裙,裙摆随风轻扬,宛如一朵盛放的芍药。眉眼间尽是娇俏与灵动,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带着几分亲昵与撒娇,唤住了赫连信。
窗后的宋昭,嘴角泛起一丝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