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蛋疼小说网>游戏竞技>北宋名臣奋斗史> 第22章 刘廷让之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刘廷让之死(1 / 1)

“大人就吃一口吧,这样下去怎么行?”

负责押送的衙役一劝再劝。

实在是他病得不轻,一路上又不肯吃喝,现下连走路都全靠老仆帮扶着。

老仆拿过干粮,一点一点掰碎,衙役见状这才放心离开。

却没看见最终,老仆合着水,将饼子送了进自己肚中。

也不管自家老主人吃与不吃。

他再清楚不过,老主人心中的那口气已散,再聚不起来,就像一匹迟暮的马,站不起来了。

“老伙计,”刘廷让几日水米未进,嗓子沙哑的不像样子。

“你说,我是不是就该和弟兄们一起,死在战场上?”

病恹恹的人,这会儿不知怎的,忽然来了精神。

“或者我早该死了,该追随先帝一起去的,何苦苟活至今?”

他用力的拍了拍老仆的肩。

“唉,没想到,最后还是你守着我,也好、也好、、”

老仆察觉肩上的手慢慢往下滑去。

用力咽下最后一点饼,平静的喊来官差,将身上所有银子塞给他。

“帮我买块马皮吧,我家大人有用。”

官差头皮发麻,蓦的转头,看向靠着老仆的人。

他还睁着双眼,只是没了呼吸。

——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

身形佝偻的老仆背着马皮包裹的老主人,艰难地一步步往北走去。

北一点,更北一点。

不知名的鸟儿在凄厉的悲啼。

“当归——当归——”

——————

刘廷让的事引得朝野震动,武将们开始接连称病不朝。

别说武将,连文臣都深觉心寒。

这可是跟着太祖打江山的结义弟兄,再说他有什么错?

错在不该阵前搏杀?不该血战不退?

还是不该讨个说法?

刘廷让好歹出身武将世家,也曾参与平灭后蜀、抵御北汉等诸多战役,战功赫赫。

如今凄凉收场,连儿子也被牵连,接连被贬。

皇帝眼看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也有些后悔。

好在人已经死了,不会再翻不出什么浪花。

秉承着死者为大,索性大手一挥,追封为太师,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雍熙四年之后,皇帝紧接着更改年号为端拱。

并于当年再次秋闱。

次年,端拱二年,礼部准备春闱。

自北伐失败之后,国朝元气大伤,朝中恐战之声渐起。

武将们也集体沉默下来。

自上而下的改变了对辽态度,从主动出击变为被动防守。

这一年江御十四,沈知白十三。

“铛铛!”

潘执教合上书:“今天就到这里,你们戚执教有事要交代。”

戚纶看着学生们,很是不舍。

底下一排排小萝卜头们,成了青葱少年郎。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

“还望你们,莫要辜负寒窗数载的辛苦。”

这几年,因着学院里的沈知白,大家都卯着劲,格外刻苦。

整体学业都十分出色。

去年秋闱,绥阳学院声名远播,引起了知州的注意。

赶上今年春闱,州官准备推举学生,进京参加中书省试。即童子科。

二月初十,就是众学生的童子科初试。

学生们忽闻消息,纷纷临时抱佛脚,哗啦啦的翻起书来。

最后几日,戚纶索性放他们归家,自行准备。

自己也好好休息一下。

江御和沈知白做了好几年邻居。

两人在书院时常争抢第一,也会因观点不同,而争辩。私下关系却十分要好。

时常同出同入,踏青、赏花,偶尔也会和一同出城策马。

是的,江御存够钱,终于买马了。

说起来,也不只是江御,书院中的同窗们也长开了。

沈知白用来看帅哥的时间都变多了。

嘿嘿,真好看!

清雅的、棱角分明的、包子脸的,沈知白终于发现了养成的快乐。

当然,最爱的还是江御。

那脸蛋、那身材,啧啧啧,这些年的武可真没白练。

江御出落成了个清雅端方,芝兰玉树的偏偏少年郎。

如果不是多年邻居,加上时常上他家蹭饭。

真的会以为他是某个世家,金尊玉贵养出来的小公子。

可惜以后怕是没这机会咯。

她爹寇准这短短几年间接连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

见年刚过完年,今上又召他到学士院考试。

估计又有好消息。

沈知白是打算考过童子试,就直接投奔她爹去。

也不知这一别,多久才能再见。

二月初十,童子科初试在城中准时举行。

州官们一一核对应试之人的年龄籍贯,并调阅了学生们的功课,和相应考试的卷子。

从中选出合格之人,单独应试。

一共十六位考官,分别负责不同科目。

应考者在院外抽签,以决定考试科目。

总共应考四门,江御抽到了最难的策论,以及论语、孟子、诗经。

后面排队的学生一看,脸都绿了。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保佑学生,可千万别抽到策论!”

滑稽的样子逗笑了检查的官员。

实在是策论难答,千人千面政见尚有分歧,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答案一定和考官的意?

守着考题的人出言宽慰:“别担心,这里面最多的是经义,策论只有不到二十分之一,放心抽吧。”

而沈知白抽到了诗赋、中庸、春秋、论语,这些对她而言颇为简单。

江御的考试时间是第二日。

走进院中,上首坐着一位州官,随口出题。

“背《诗经·小雅》一篇。”

江御沉着应答“《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提问的官员抬头,人家做答为防出错,恨不得挑个最短的背,背这么长的采薇,到是少见。

等他背诵完毕,州官提笔在他的竹牌上,写了个上上。

接下来的论语,考官又点了背诵,一路顺利通关。

孟子的考官一看竹牌,好嘛,两个背诵上上。

于是选了几句经义文章,让江御详解其意。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其意为轻义而重利者,不夺取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只有最后一道策花了些时间。

考官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对方有些吃惊与他得到的三个上上。

这可不仅仅是回答正确能得到的。

他想了想,出了一个有些难度的题目。

“狱,民之大命也,陛下所以选任其官者不为不谨,而冤滥之弊或未尽除。”

这不就是说的自己的经历吗?怎么避免冤狱,专业对口了属于是。

江御不假思索的答道:“大人,学生以为,想要彻底革除冤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加强当前刑法典籍的梳理和修订,调阅相关案卷,每三年修订一次律法,使之更加贴合民意。

第二,完善选任与监督机制,要从根本上杜绝冤案,需要更加严格的选择相关官吏,并加强冤案处罚力度,并监督地方案卷,以确保律法的公正!”

出题的知州频频点头,确实是言之有物,这是淘到宝了?

“那你细说一下,怎么才能监督各地判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